先要向在上週於蘇花公路遭遇不幸的可能罹難者及其家屬表達哀悼之意。我想如果台灣政府做得更好,或許就可以避免天災所造成的傷亡。陸續的新聞報導與針對蘇花高速公路的公共討論則接踵而至,很意外的,這個公共政策成為我們家中重要的討論項目。媽媽開始問我有關環評的程序與蘇花改和蘇花高的不同之處,我想或許是因為證嚴法師曾表示反對蘇花高的興建,因此,她的態度也較為保留。
我問她,那花蓮人怎麼辦,他們總是需要一條公路做為眾多交通工具的其中一個選項。但我媽是個實際的人,馬上問我那究竟要花多少錢,就我所接收到的訊息是蘇花替要五百億、蘇花高則是需要接近千億的預算。她就覺得那怎麼可以只聽花蓮人的意見,這麼大的一筆經費。我沒有告訴她,如果政府要發包的話,我判斷這些預算恐怕都得要靠政府在台灣債台高築之際再度舉債而來。
這裡有兩件事情很有意思,我媽覺得這不應該只是由花蓮人來決定,可是當西部的高速公路開築的時候,東部的人可沒有表達什麼意見。縱使這是一個較大規模的開發案,但蘇花改或蘇花高的公共討論容不容許非花蓮人表達意見。很明顯,站在花東同胞的立場上,當然對於不是住在花東卻反對興建的人士們(尤其是所謂的環境團體)很感冒。但昨天有份以全國民眾為母體的民調(暫且放下陰謀論的想法)卻指出超過六成的國民是支持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因此,如果光靠花東民眾的政治壓力沒辦法強押政府乖乖就範的話(因為票不夠多),那麼將議題拉至全國性層次或許是一個解決這個爭議許久問題的方法。
若以這個前提為基礎,花東民眾同意讓非花東的國民來共同討論的話。我媽幾個問題就非常關鍵了,比如蘇花改的錢花了會不會還是跟現在的蘇花公路一樣一下大雨就坍方?蘇花高和蘇花改到底哪一個比較好?要花多少錢?錢從哪裡來?它有可能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環境,也包含社會、經濟各種不同層面的討論)有哪些?各政黨及政治人物的立場究竟是什麼?
如果這個議題是諸如現在媒體所說一種價值的選擇與衝突,那麼或許我們就需要更多關於這個議題的資訊進行公共的討論。雖然我很懷疑花蓮的政治人物願不願意接受這個挑戰,但我十分建議環團的朋友,可以透過這個機會讓民眾學習如何解決一個所有政治人物與官僚都無能負責、無力解決的問題。畢竟,我們自己才是這個國家最後的主人。
請開始連署要求針對蘇花高進行公民投票吧!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選擇
現在我終於可以體會上班族在完成一天工作之後什麼事都不想做的心情了。從現象上來看,這個理應透過書寫表達自我的部落格已經停下了一個多禮拜了;我想我似乎已經進入到另一個「我」裡頭了。
當費盡心神貫注在一件事上的時候,有機會逃開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什麼事情都不想。可是就實質的工作而言,這樣的要求似乎是一種奢望。我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竟然到了這個年紀才有這種感觸。可是,我判斷就現下的感觸,應該還是有某種不同於我的同學們或是親戚朋友的體會。
這得從當初政大為了調查莊國榮在擔任教育部主任祕書時有無毁壞校譽的調查委員會說起。當時的調查委員董保城用質疑莊國榮在擔任教職的研究論文產出是否太少的問題要我回答時,我承認在當下其實我的回答是連我自己都覺得勉強的。縱使莊國榮的確對學生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種種困難有不同於其它老師的敏感與關切,但畢竟他所擔任的職務是大學教授,除了在教學及與學生互動之外,研究工作仍然還是應該被放在第一位的。當然,這種在心理上的撞牆現象是從我自己對於大學教授工作的認知出發的,與外界是否有卓越計畫或是研究評鑑等因素並沒有太多的關係。
換句話說,我覺得社會上的各式各樣工作,基本上應該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各行各業的頂尖者如果沒有倚老賣老就可以含混過關現象的話,應該都是在這個基本要求上,持續惕勵自我而能發揮潛力到極致的程度。就我接觸的社會圈子與範圍,在研究工作上包含馮建三、徐美苓、黃東益等老師的態度與工作內容的確是很令人欽佩的,這或許就可以名正言順在我心中被稱為卓越!回首這茫茫的三十年來,我似乎就是不斷摸索與探尋究竟哪一項工作的內容可以深深的吸引我,可以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重複或許還參雜著不斷失敗卻仍然能夠享受其中。或許我的機會比較多,因此選擇和嘗試的機會一直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浮現,可是我認真回想,的確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可以讓我願意真正拿出靈魂交換。
就從事研究工作來說,我自己覺得比較像樣的是碩士論文的產出。不同於在學期中的報告,那是一段你全心投入的過程,或許在第一次你可以享受那個過程,但我自己的經驗是(或許是我能力上不足)除了共同研究的社群之外,就社會下的學術機制而言,其功能所追求的就是在極小的範圍內建構出極大的知識,而後果是世界不得不限縮在很小的範圍內,因為在過程中研究者必須選擇研究途徑、理論角度與研究方法。因此,我開始嘗試與外在的世界接觸,企圖尋找知識對於社會所可能帶來的貢獻。然而或許是選擇環境與文化議題的途係,我很迅速的發現這些在市場機制之外的活動,所倚靠的最主要是不能妥協的堅持信念。
但請不要誤會,我在這些年中所認識的老師與眾多運動者,他們在工作上的堅持與那種精神力的展現是我十分十分敬佩的,用我自己常說的一種形容,對我而言那是一種很純粹的「美」。而且事實上,我也是透過這些徵象才自覺,既然人生一定要有選擇的話,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工作可以讓我像他們一樣,單純地享受在那個工作過程中「做」的樂趣;其中無暇也無力考慮工作所可能帶來的利益、名聲或是種種外在所賦與的虛假外衣、而是單純享受那份來自內心那種散發著閃亮亮光的溫暖。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自己無須為經濟的問題過於煩惱,而且桃花源總在我山窮水盡的時候湧現。我知道,享受生命對某些人而言過於天方夜譚,但那個夢想總是在我們自己心裡頭的,如果可以,就把它勇敢地拿出來吧!
當費盡心神貫注在一件事上的時候,有機會逃開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什麼事情都不想。可是就實質的工作而言,這樣的要求似乎是一種奢望。我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竟然到了這個年紀才有這種感觸。可是,我判斷就現下的感觸,應該還是有某種不同於我的同學們或是親戚朋友的體會。
這得從當初政大為了調查莊國榮在擔任教育部主任祕書時有無毁壞校譽的調查委員會說起。當時的調查委員董保城用質疑莊國榮在擔任教職的研究論文產出是否太少的問題要我回答時,我承認在當下其實我的回答是連我自己都覺得勉強的。縱使莊國榮的確對學生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種種困難有不同於其它老師的敏感與關切,但畢竟他所擔任的職務是大學教授,除了在教學及與學生互動之外,研究工作仍然還是應該被放在第一位的。當然,這種在心理上的撞牆現象是從我自己對於大學教授工作的認知出發的,與外界是否有卓越計畫或是研究評鑑等因素並沒有太多的關係。
換句話說,我覺得社會上的各式各樣工作,基本上應該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各行各業的頂尖者如果沒有倚老賣老就可以含混過關現象的話,應該都是在這個基本要求上,持續惕勵自我而能發揮潛力到極致的程度。就我接觸的社會圈子與範圍,在研究工作上包含馮建三、徐美苓、黃東益等老師的態度與工作內容的確是很令人欽佩的,這或許就可以名正言順在我心中被稱為卓越!回首這茫茫的三十年來,我似乎就是不斷摸索與探尋究竟哪一項工作的內容可以深深的吸引我,可以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重複或許還參雜著不斷失敗卻仍然能夠享受其中。或許我的機會比較多,因此選擇和嘗試的機會一直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浮現,可是我認真回想,的確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可以讓我願意真正拿出靈魂交換。
就從事研究工作來說,我自己覺得比較像樣的是碩士論文的產出。不同於在學期中的報告,那是一段你全心投入的過程,或許在第一次你可以享受那個過程,但我自己的經驗是(或許是我能力上不足)除了共同研究的社群之外,就社會下的學術機制而言,其功能所追求的就是在極小的範圍內建構出極大的知識,而後果是世界不得不限縮在很小的範圍內,因為在過程中研究者必須選擇研究途徑、理論角度與研究方法。因此,我開始嘗試與外在的世界接觸,企圖尋找知識對於社會所可能帶來的貢獻。然而或許是選擇環境與文化議題的途係,我很迅速的發現這些在市場機制之外的活動,所倚靠的最主要是不能妥協的堅持信念。
但請不要誤會,我在這些年中所認識的老師與眾多運動者,他們在工作上的堅持與那種精神力的展現是我十分十分敬佩的,用我自己常說的一種形容,對我而言那是一種很純粹的「美」。而且事實上,我也是透過這些徵象才自覺,既然人生一定要有選擇的話,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工作可以讓我像他們一樣,單純地享受在那個工作過程中「做」的樂趣;其中無暇也無力考慮工作所可能帶來的利益、名聲或是種種外在所賦與的虛假外衣、而是單純享受那份來自內心那種散發著閃亮亮光的溫暖。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自己無須為經濟的問題過於煩惱,而且桃花源總在我山窮水盡的時候湧現。我知道,享受生命對某些人而言過於天方夜譚,但那個夢想總是在我們自己心裡頭的,如果可以,就把它勇敢地拿出來吧!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奶奶
很擔心我們家裡沒有人在上班
會不會餓死
每天回老家看她的時候
她都會塞米啊蛋啊奶粉啊給爸爸或我帶回家來
我和爸爸都不太知道該怎麼跟她解釋
但東西如果不拿老人家又會擺出一副生氣的態勢
拿了奶奶牌的東西又落得她所想像我們家的慘狀
這實在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但我不想 不願也不知該如何告訴她我從事的工作
因為對一般正常人而言實在太難接受了
不過隨著工作的規模越來越大
我只能漸次找家人幫忙成為接近家族的事業
本來完全不做投資的親戚來過一二次之後就知道的確有蛛絲馬跡可循
我想俗諺還是很有力量的
眼見為憑...
通常我最常獲得的反應是
你怎麼會知道
可是現在這個感應器對我來說真的就是一種習慣
今天騎踏車的時候回想三年前...
配著山邊灰灰的天空
我想這個人生際遇至今仍然令我有點頭暈目眩的
一切就好像是一場夢一樣
會不會餓死
每天回老家看她的時候
她都會塞米啊蛋啊奶粉啊給爸爸或我帶回家來
我和爸爸都不太知道該怎麼跟她解釋
但東西如果不拿老人家又會擺出一副生氣的態勢
拿了奶奶牌的東西又落得她所想像我們家的慘狀
這實在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但我不想 不願也不知該如何告訴她我從事的工作
因為對一般正常人而言實在太難接受了
不過隨著工作的規模越來越大
我只能漸次找家人幫忙成為接近家族的事業
本來完全不做投資的親戚來過一二次之後就知道的確有蛛絲馬跡可循
我想俗諺還是很有力量的
眼見為憑...
通常我最常獲得的反應是
你怎麼會知道
可是現在這個感應器對我來說真的就是一種習慣
今天騎踏車的時候回想三年前...
配著山邊灰灰的天空
我想這個人生際遇至今仍然令我有點頭暈目眩的
一切就好像是一場夢一樣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白日夢
發呆是除了睡眠另一件令人感到舒服自在的事情
常常有時候看盤 看書的時候
都有這種發呆的現象
但其實不是腦子裡什麼事情都不動
而是去到了另一個想像中的地方
或是當事情不順的時候一個讓我舒服自在的地方
我去的地方或許不多
不過在書裡讀到的故事情節不少
有時候像是巧克力工廠裡的電梯就是每次我搭上電梯最常想像的地方
河濱公園的走道像是達西走向伊莉莎白家告白的路程
開車身後的場景則像是華爾街上一棟一棟大的無可名狀的邪惡帝國
最近護蛙的路線則讓我想起梭羅在華登湖湖畔的質樸與憤怒
想像力的確是面對孤獨一帖止嘴乾又不礙胃的良藥
李偉文說都市人身處人躋人的環境卻常常自己獨自一人的活著
當然老生常談的培養更多生活的面向可以讓靈魂豐富一點
可是
我好像比較喜歡用想的...
就是輕輕鬆鬆的發呆著...
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像是在其它的任何地方那樣
常常有時候看盤 看書的時候
都有這種發呆的現象
但其實不是腦子裡什麼事情都不動
而是去到了另一個想像中的地方
或是當事情不順的時候一個讓我舒服自在的地方
我去的地方或許不多
不過在書裡讀到的故事情節不少
有時候像是巧克力工廠裡的電梯就是每次我搭上電梯最常想像的地方
河濱公園的走道像是達西走向伊莉莎白家告白的路程
開車身後的場景則像是華爾街上一棟一棟大的無可名狀的邪惡帝國
最近護蛙的路線則讓我想起梭羅在華登湖湖畔的質樸與憤怒
想像力的確是面對孤獨一帖止嘴乾又不礙胃的良藥
李偉文說都市人身處人躋人的環境卻常常自己獨自一人的活著
當然老生常談的培養更多生活的面向可以讓靈魂豐富一點
可是
我好像比較喜歡用想的...
就是輕輕鬆鬆的發呆著...
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像是在其它的任何地方那樣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研究主體與客體的辯證
下午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
是讀到rotry的書
這個問題和我所選擇的研究方向有非常重要的相關
這牽涉到本體論與方法論之間複雜的謀合關係
特別是在處理社會事件的新聞報導
這兩層關係上的落差會把研究主體(社會)與客體(調查報導)
所推斷的再現問題更為複雜與多變
想當然不僅是從是調查報導的工作人員非常辛苦
要研究調查報導更是一個痛苦的選擇
想得深入的時候
我突然有種感覺自心中湧現
倒不是什麼理想的答案
而是坐在窗前吹著涼風看著屋前的大樹配著湛藍的天空
我竟然有餘裕可以想我在想的問題
這個人生我想已經很值得了
看著手上的電子書這一篇篇先進智識的結晶
在我的思想裡結成碩大果實
而我以其作為處事與思考的依據
突然覺得非常幸福
另外...護蛙行動開始...今天送了三隻帶著大大肚子的母蛙過馬路
真是愉悅啊
是讀到rotry的書
這個問題和我所選擇的研究方向有非常重要的相關
這牽涉到本體論與方法論之間複雜的謀合關係
特別是在處理社會事件的新聞報導
這兩層關係上的落差會把研究主體(社會)與客體(調查報導)
所推斷的再現問題更為複雜與多變
想當然不僅是從是調查報導的工作人員非常辛苦
要研究調查報導更是一個痛苦的選擇
想得深入的時候
我突然有種感覺自心中湧現
倒不是什麼理想的答案
而是坐在窗前吹著涼風看著屋前的大樹配著湛藍的天空
我竟然有餘裕可以想我在想的問題
這個人生我想已經很值得了
看著手上的電子書這一篇篇先進智識的結晶
在我的思想裡結成碩大果實
而我以其作為處事與思考的依據
突然覺得非常幸福
另外...護蛙行動開始...今天送了三隻帶著大大肚子的母蛙過馬路
真是愉悅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