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個十萬
從一個簡單的故事說起,在新竹竹東有一個英語補習班的老師,在經營事業有成之後,回到鄰近的北埔鄉南埔村的田野購置田地做為退休安養之用。由於她從來不曾擁有在田園工作的經驗,所以她七、八十歲的母親就成為實際負責管理此塊田園的人。但一個年紀如此大的老婦人能夠從事多少農事工作,就我目測約略二分地大,但是這位老師擁有多少田地?一甲。那麼剩下的八分土地在做什麼?休耕。在私有制下,這塊土地的資源使用顯然非常浪費,如果以前面的例子來看的話,我們政府的休耕政策還在替這塊上千萬的土地提供利息收入。可是事實上,經過幾次談話之後,我覺得這個老師卻是十分希望她的土地可以被重新利用,活化生命的源頭。遺憾的是她雖懂得經營補習班賺錢,卻没有足夠能量可以完成在鄉下田野生活的那個美夢。
這種例子充斥在全台離開城市一些些距離的田野處,就這些返鄉的土地所有人而言比較好的結果是他們就在景色優美,視野開闊之處擁有一片夢想田園。只是曾幾何時,這個田園夢就只能變成一棟棟美麗卻缺乏互動機制的無機豪華農舍。她没有夢想世界裡頭的笑聲、歡呼聲、人與人間關懷的有機溫情。有的僅是要安裝更緊密的氣密窗好把外頭的蟬叫蛙鳴隔絕在外。但,這真的是這些人返鄉的初衷嗎?難道他們真的不想與三五好友在好山好水的環境裡安享退休後的生活嗎?在過去她們是没有其它選擇的,因為在既有的社會選項裡,我們並没有提供其它的可能。
我嘗試想像一個不一樣的選項。就許多中產階級而言,大家都有一個田園的夢想,但個人若真要買下一塊田地之後,往往没有足夠的能力與能量完成夢想。可是投入的成本卻如此之大,而社會資源的運用效率也如此之糟。在細細思考我們是否可以透過信託的方式,在每人出資十萬比較低廉的成本下,由五百人信託一塊一甲的土地,再由專業的管理人士籌組農耕隊與籌辦社區內相關的社會企業。但信託者並不擁有這片土地而是交由受託機構負責管理,不過,信託者卻擁有這塊土地包含住宿、活動參與及食物提供等的優先使用權。若信託者願意以勞力投入產出亦可實際居住在這片土地之上,並由受託者在信託的土地上規劃生活的空間。如此集中經營的管理方式,除了可以提供信託者之間的連結關係更可以善用逐漸稀有的資源。